咨询热线:

029-81123665 / 15596840412

酶底物试剂工作原理

  MMO-MUG 培养基,采用酶底物法试剂 检测总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。 酶底物试剂 采用该检测方法采用大肠杆菌产生β-半乳糖苷酶分解色源底物ONPG(Ortho-nitrophenyl-β-D-galactopyranoside) 使培养液呈黄色。大肠埃希氏菌产生β-葡萄糖醛酸酶(β-glucuronidase)分解MUG(4 - methyl-umbelliferyl-β-glucuronide)使培养液在波长366 nm 紫外光下产生荧光的原理,来定性定量水中总大肠菌群、粪大肠菌群(耐热大肠菌群)及大肠埃希氏菌。
  这两种试剂分别可以被大肠菌群的β-半乳糖苷酶和大肠杆菌的β-葡糖醛酸酶分解代谢。
  当大肠菌群在 Colitag中生长时,其使用β-半乳糖苷酶分解代谢 ONPG,并使样品从无色变为黄色。
  大肠杆菌使用 β-葡糖醛酸酶分解代谢 MUG 时,能够发出荧光。 因为绝大多数的非大肠菌群杂菌不产生这些酶,所以杂菌不能生长和产生干扰。
  极少量的能产生这种酶的非大肠菌群的杂菌也会被MMO-MUG 培养基的特殊配方的抑制剂选择性抑制。
  这种培养基和传统的培养基不同,传统的培养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环境,可以同时支持目标微生物和非目标微生物的生长。 当非目标微生物生长并模仿目标微生物时,此时就产生了假阳性。
  传统培养基中非目标微生物的生长还可以抑制目标微生物,这就导致假阴性的出现。 为了抑制非目标微生物,传统培养基通常加入高浓度的盐、洗涤剂或其他选择性的试剂,这些试剂可能会无意地抑制目标微生物,进而导致假阴性。